用灵魂感悟设计 · 用设计创造价值
WITH SOUL FEELING DESIGN WITH DESIGN TO CREATE VALUE
您当前位置:  设计中国    ⁄    敲击乐器资讯    ⁄ 资讯内容

古代敲击乐器中的金玉良缘——编钟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 2019/6/28 8:51:28     浏览: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敲击乐器,由青铜铸成,由于他能够演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被古人称之为“歌钟”。《 说文解字》解释说:“钟,乐钟也。”

  说到中国古代的敲击乐器,就不得不说到“金”和“石”。大家还记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最大的亮点就是颁奖仪式的音乐是以湖北曾侯乙编钟的原声和玉磬的声音融合演奏出来的,营造出“金玉齐声”“金声玉振”的美妙效果。

  在中国古代,“编钟”和“编磬”的历史十分久远。

  据专家考证,“编钟”的前身是“铃”,最早是原始的“瓷甬钟”;到了商代初期发展为“铜铃”,殷商时期演变为“铙”( náo);西周中期发展为三件一组的穆王编钟,又发展为八件一组;历经了春秋时期的九件、十三件一组,进而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敲击乐器,由青铜铸成,由于他能够演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被古人称之为“歌钟”。《 说文解字》解释说:“钟,乐钟也。”

  所谓“编钟”,就是把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的钟架上,用木槌敲击发声。编钟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到了隋唐时代,编钟逐渐在民间失传;自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编钟的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不太盛行了。中国古代的编钟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镈(bó)”,就是个头特别大的钟;一种是“甬钟”;还有一种是“纽钟”。

  这“磬”是一种石头做的敲击乐器,在远古时代被称作“石”和“鸣球”,形状跟古代用来耕地的“石犁”“石锄”很相似,最早起源于农具,后来演变为乐器。

  中国古代的“磬”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个的大磬,音色与青铜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响亮,穿透力很强;另外一种就是“编磬”,把许多个磬编排成为一组,能发出几个音色的不同声音。

  有一首古曲叫做《屈原问渡》,这个题目取自《楚辞-渔父》,讲述了屈原流放后行吟泽畔、问渡渔父的故事。乐曲歌咏了屈原“宁赴湘流”,而不愿“蒙世俗之尘埃”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与慨叹。

  还有一首古曲叫做《竹枝词》,改变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竹枝词》原本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们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而采用编钟和编磬来演奏《竹枝词》,既不失丝竹的优雅、灵动,又不失古琴的朴素、恬静,反而比丝竹更能营造出一种意境悠远的氛围:杨柳青青,江水平缓地流过,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划船者的歌声在山水间飘荡,宛若一幅写意山水画。

  天籁的低吟、智者的沉思、人文的风韵,这一切都在编钟和编磬的“金玉齐声”中交相辉映,它带给我们穿越千年的艺术启迪,“大音和合”,钟磬之乐,沟通心灵,营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