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灵魂感悟设计 · 用设计创造价值
WITH SOUL FEELING DESIGN WITH DESIGN TO CREATE VALUE
您当前位置:  设计中国    ⁄    敲击乐器资讯    ⁄ 资讯内容

打击乐起源于我国,鼓类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20/1/11 14:37:24     浏览:
在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一种乐器当属“鼓”,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报时工具,以至于有“晨钟暮鼓”之说。

  我国从古代起一直被称为"礼乐之邦",且“礼乐”密不可分,即礼仪制度和与之相配的音乐演奏技巧配合紧密,所以在古代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乐器,并且很多乐器自史前时期就已创造出来,一直沿袭使用至今。

  在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一种乐器当属“鼓”,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报时工具,以至于有“晨钟暮鼓”之说。新石器时期的“鼓”应该有木胎和陶制两种,且都有“兽皮鼓面”。但木胎易腐烂,早已不存,只剩陶鼓文物存世,在研究和探讨时只能依据陶鼓及其形制来进行。

  史前陶鼓

  陶鼓在古代称为“土鼓”,汉代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也。”这种鼓以土为胎,烧制成陶器后将皮革扎缚于陶土鼓框上,一经击打便可共振发,是我国先民最早发明的陶土乐器之一。

  一、史前陶鼓的形制及判断依据

  古代有“八音”之说,即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鱼、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陶鼓属八音中的“土类”。在古遗址中发现的一些“筒形器”或“喇叭形器”、“漏器”,这实际上都是残损陶鼓,但因为材料少且研究不深入,故此常常以这些器类来冠名。后来发现这些异形器有些是“器座”,所以这类异形器是否是“鼓”应该综合几个因素结合来判断:

  陶鼓(最初被称为筒形器)

  第一,器物口部或接近口部要有附带一圈凸痕,或者口沿外有一圈鹰爪状的倒钩。“倒钩”或 “圆纽”为判断史前陶鼓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倒钩”的作用是固定皮革,即蒙鼓面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部件。可以用来绑缚皮带以绷紧鼓面,后世所称“鼓框”,鼓框用泥土烧制,口上蒙以兽皮,干燥绷紧以后敲击发声;

  第二,在这些附加纹饰近旁有绳勒痕迹,因为绑缚鼓面兽皮的时候,必须使用绳索多次缠绕,这样便会留下绳勒痕迹;

  第三,出土地点多在墓葬内或祭祀遗址旁,一般属于宗教用品而非日常用器;

  第四,器物表面绘有精美的图案,且大口、卷沿、无底、中空,无法放置任何物品;

  第五,一些器体有数量不等的孔,不宜做实用器,可能与散音或敲击鼓面时产生的气体易于逸出有关的设置。

  如果一件异型陶器兼具以上五个特点,那无疑是乐器陶鼓,如果仅具有前两个特征,也基本可以推定是陶鼓。

  二、史前陶鼓的出现

  《礼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又:“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鼓。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在伊耆氏时就发明出“鼓”并作为乐器,此时使用“土”来制造鼓,也就是陶鼓。而“伊耆氏”是古代帝王的称号,今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神农,二是指帝尧,而根据《礼记·郊牲特释文》可知这里指的是帝尧(公元前2377——前2259年)。进入历史时期后,夏商周皆使用各自特有的“鼓”,作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乐器之一。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陶鼓

  从发现的地点来看,陶鼓也是多地起源,已确定为陶鼓的器物出土于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距今约五千年历史。而山东大汶口文化野店遗址也出土陶鼓,距今5200年左右。这两个文化所在地区不同、文化面貌差异极大,故此不存在交流,那么这两个族群也必然是各自独立的发明出“陶鼓”,这都比文献所载的时间提早了一千多年。

  陶鼓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流域发现最多,又可将细分黄河流域为三个区域:

  一是甘肃青海地区,此地流行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曾出土少量“喇叭形器“ ”(即残损陶鼓),一般高约40厘米左右,外壁施黑红彩相间彩绘图案,如连续涡纹、三角纹、锯齿纹、网格纹等;

  二是晋陕豫区域,在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中有所发现,曾被成为“漏斗形器”,残器多呈现出两头大的形态,口沿下有凸钮;

  三是山东地区,在此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与墓葬中有所发现,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峄山镇野店遗址曾一次性出土九件“漏器”(残损陶鼓),其中七件均为随葬品,可视为早期陶鼓的类型。其形制与前两个地区大不相同,且腹部着紫红色陶衣,通高一般35厘米左右、口径25里米,有的还有附耳,形状相当于今天的腰鼓,但尺寸要大很多,应该是悬挂敲击。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鼓

  此外在东北地区、江浙地区也有少量发现,以上地区新石器时期陶鼓的发现,不但有力证明鼓的“中国起源说”,还反应出古代先民创造性的智慧。

  三、史前陶鼓的用途

  历史时期有各种文献典籍记载了“鼓”的各种用途,这可以看作是成熟的使用制度,而这些使用制度的渊源就必须追溯到史前时期,史前时期鼓刚刚发明出来的目的、用途虽无文献明载,但可以通过出土地点和一些后世文献的追溯来合理推测。

  首先陶鼓是一种乐器,用来演奏。在山西陶寺遗址中出土巨型陶鼓,与之伴出的还有大量石磬,磬是一种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这表明鼓的功能必然与之相同——也是用于演奏的乐器;

  其次,鼓也是一种祭祀器物,是可以通灵的一种“神器”,如山东野店遗址发现的陶鼓多集中于墓葬中,表明陶鼓实为少数人所享有的特殊用品,这些墓主人的身份也比较特殊,随葬品较为丰富显然属于部落酋长或巫师一类人群。结合民族学材料来看,今天广西壮族师公在主持求雨、除虫、祛邪、超度、消灾祈福等活动中仍击鼓歌舞,可谓是古代用鼓通灵驱邪的孓遗;

  山东野店遗址出土的陶鼓立面图

  最后,史前时期鼓也用于军事战争中,作为传递指挥信号的中枢神经,中国自古有“闻鼓而进、闻金而退”的军事俗语,《礼记》:“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即来源于此。

  四、史前陶鼓的敲击演奏方式

  今人往往认为“鼓”只有一个敲击的声音,因此演奏方式简单——只有敲击一种方式,这种看法比较狭隘。从文献追溯和民族学资料综合来看,可以推断新石器时期陶鼓也有多种特殊的演奏方式。根据实验室复原模拟来看,陶鼓有不同的音节,敲击鼓面中心和鼓面周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鼓膜震动频率不同导致的。

  《诗经·灵台》:“于论鼓钟,于乐辟雍,鼍鼓逢逢,蒙瞍奏公。”形容鼓声“逢逢”(鼍鼓也是一种陶鼓),此外还有形容鼓声“其声英英”、“其声隆隆”等拟声词,说明一个鼓的敲击部位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节。而陶鼓尺寸不同、鼓面大小不同则必然会发出不同的音节,且连续敲击形成节奏性声响,组合得当就会形成节奏变化,后来这种不同节奏逐渐发展成为后世用鼓奏乐的音乐旋律主流。

  鼍鼓和陶鼓

  此外还可以通过敲击陶鼓的鼓身来发出声音,《隋书·何妥传》记载: “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其间。”说明有节奏的敲击陶器不同部位,也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陶鼓出了鼓膜是兽皮之外,其它部分都为陶制,且空腔较大,轻微击打就可以产生共鸣,从而发出高亢明亮的声音。

  五、结语

  新石器早中期发明的陶鼓,最先被人称之为“喇叭形器”、“漏斗形器”等,后来随着工作进一步开展,逐渐认识到这些异形器物都是残损后的“陶鼓”,并建立了五种判断标准,古代文献中将其记载为“土鼓”,是唐尧时期发明并使用的,而考古工作中发现最早的陶鼓距今约5000年历史,远远早于文献的记载。虽然新石器时期没有明确的陶鼓使用礼仪制度,但是其用途也至少有三种,最初的功能就是作为一种乐器来使用的。

  陶鼓作为乐器,也有与之相配的独特演奏方式,通过击打鼓膜的不同位置、击打尺寸不同的鼓都可以得到不同的鼓声,有节奏的击打逐渐发展为后世用鼓奏乐的音乐旋律主流,此外还可以击打鼓身,陶制鼓身轻击后可以产生共鸣。总之,陶鼓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敲击乐器,自发明之后一直延续使用,至今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使用陶鼓来演奏,陶鼓可谓是中华音乐强大生命力的代表器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