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灵魂感悟设计 · 用设计创造价值
WITH SOUL FEELING DESIGN WITH DESIGN TO CREATE VALUE
您当前位置:  设计中国    ⁄    平面设计    ⁄ 资讯内容

艺术和设计的本质区别(一)

作者:设计中国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14/12/30 11:13:10     浏览:
艺术与设计似乎很接近,但又十分不同,不论艺术或者设计他们一般都是观念先行的。先有了想法,然后慢慢克服技术障碍。很多情况下也是设计引领着科技向前发展。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应该是走在大众前面的,能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和观点,如果一味做讨好大众的作品,那是走在了大众的后面,那是很危险的,可能会沦为一个匠人。

艺术追求尽量多的可能性

设计追求尽量少的可能性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它的解读是多角度的,绝对不是单一的。

举个例子,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作品,踩高跷的狗,观众对作品的解读必然会投射自己的经历。

爱养宠物的人会觉得,宠物使用的东西需要越来越人性化,人类用的东西,宠物也要用!

商人对这件作品的理解是,踩着高跷是吃不到碗里的食物的,有时候获得利益就必须放低姿态!

政治家理解是:即使身为一条狗,那也得站在高处!

而好的设计作品在尽量减少歧义,直接的传达作者的主题思想。

概念自行车,大家都知道设计师在干什么——制造一辆从外表到功能都极度酷炫的车。

艺术走到极致能看懂的人越来越少

设计走到极致能看懂的人越来越多

艺术发展到最后很可能曲高和寡,必定有一批艺术家的作品是做給业内人看的,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经验或者艺术史知识才能看懂。其实各个领域都一样,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只有业内高精尖人士才能深度理解。

这是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 的著名画作《白底上的黑色方块》,这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马列维奇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将之均匀涂黑。

现在观众可能会说,这画的是什么,看不懂,我也能画之类的话,但是要知道马列维奇这么画绝对不是某天灵感一来乱画出来的,在视觉效果上要经过多年研究和实验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另外必须结合当时社会环境来看。

1914年到1918年正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张作品1915年在彼得格勒的《0、10画展》展出,引起极大轰动。观众们在这幅画前纷纷叹息,“我们所钟爱的一切都失去了。……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一无所有!”

要知道作者创作这张作品是在1913年,大战爆发的前一年,马列维奇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危机的到来,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所以当时的观众,看到这件作品时候自然联系起当时局势,从而解读它。

(PS从马列维奇创作这件作品到展出期间,俄国危机深重,东线忙着打一战,国内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工人罢工,十月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如此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艺术家坚守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丝毫逃避,依然握紧画笔,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俄国人民仍然会举办画展,许多人会去观看。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设计由于设计本身必须具有功能性,作品的受众不会有学术门槛。所以,好的设计作品是非常受大众喜欢的,比如21世纪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件产品--ipad。